□本报记者胡杨
近年来,中资金融机构的国际竞争力有目共睹。英国《金融时报》集团旗下《银行家》(The Banker)杂志最新公布的“2025年度全球银行1000强”榜单显示,国有四大行已连续8年包揽前四名,一级资本排名保持领先,全球银行十强中,中资银行占据六席,另有4家银行进入榜单前二十。保险方面,全球金融领域知名媒体机构《欧洲投资与养老金》近期发布的“2025全球资管500强”中,保险类机构整体排名居前,国寿资产、平安资管、泰康资产位居中国资管公司前三。中国资管公司平均排名较去年提升7位,管理规模增长14.9%。
中资金融机构在国际上的“声名鹊起”,得益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就银行业而言,随着我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资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资本充足水平、风险管理能力、产品创新能力、资产质量以及盈利能力等都实现长足进步,加之“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中国企业“出海”步调加快、人民币国际化加速推进等因素影响,中资银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逐步在全球市场占据不容忽视的地位。
至于资管领域,由于我国长期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等总体原则,为中国经济注入持久动力,居民财富稳步积累,同样使得财富管理、资产管理市场扩张明显。普益标准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中国内地成人人均财富达到7.97万美元,同比增长5.3%;财富中位数达到2.75万美元。随着居民财富进一步增长,我国居民个人可投资资产规模也呈上升趋势。从2008年的39万亿元起步,至2022年,我国居民个人可投资资产规模已显著扩大至278万亿元。
持续增强的经济实力和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让中资金融机构发展壮大成为可能。相关研究指出,直到21世纪的头十年,全球银行业欧、美、日三足鼎立的竞争格局仍然成立。2009年度中国上榜银行的利润份额超过10%,2011年度中国上榜银行的数量、一级资本份额、总资产份额都超过10%,完成了对日本板块的替代,全球银行产业竞争的中、美、欧三足鼎立新格局正式构建完成。
当前,中国银行(601988)业一级资本已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银行体系,并且是最具盈利能力和最具竞争力的群体。这种态势在我国经济保持回升向好、坚定深化“走出去”战略等大背景下还将继续,但仍要清醒地看到,与国际领先金融机构相比,中资金融机构在全球化布局、商业模式韧性、风险管理、数字化转型及专业化服务等方面仍存在显著差距。更重要的是,如何更好发挥“血脉”作用,为实体经济提供适配度更高的产品与服务,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优质方案,更是中资金融机构面临的重要课题。反过来看,当中资金融机构真正落实好上述使命任务,中国的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也无疑能够助力中资金融机构在全球竞争中拥有优势地位。
在线实盘配资炒股平台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