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铭刻的岁月——贵州百年版画藏品展”在贵州美术馆开展。该展入选文化和旅游部2025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季活动项目。
此次展览由贵州美术馆主办,旨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并通过贵州版画百年演进脉络,折射地方发展史,揭示贵州版画艺术独特的文化基因,展示贵州特有的民族文化生命力。
《锅圈洞》作者:刘宗河,水印木刻 98.5cm ×58.5cm 1961年
据悉,此次展览共展出104件版画作品,汇集了金逢孙、方小石、王树艺、董克俊、王建山、蒲国昌、曹琼德等56位跨越数代的贵州重要版画艺术家的代表性作品。
展览系统梳理贵州版画自20世纪30年代至今的发展脉络,并以“时间”与“题材”为双线分为4个板块呈现:英勇岁月、刻痕时代、生生不息和山川永驻。其中,核心单元“英勇岁月”,聚焦20世纪前期至50年代的代表性作品与文献,主题是抗日救亡。“刻痕时代”单元,艺术家们将目光投向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现场,记录贵州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型的历程。
《进军贵州》作者:杜国敏,黑白木刻 30cm ×52cm 1948年
“版画具有非常独特的风格。”贵州省美术家协会原副主席、版画家王建山说,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贵州版画在全国都较有影响力。这次贵州百年版画藏品展的策展有深度和内涵,值得一看。
据了解,20世纪20年代,鲁迅先生介绍并推动新兴木刻运动,贵州版画同步发展。诞生之初,贵州版画便有着强烈的地域性特征,从20世纪30年代抗战时期的木刻刀痕,到新中国建设时期的工业图景,再到当代版画的多元探索,这些作品不仅记录了贵州社会变迁的百年图谱,更镌刻着贵州地域文化的深层基因。
《大破天险窗子洞》作者:潘中亮, 黑白木刻 75cm×36cm 1956 年
贵州美术馆、贵州画院党总支书记陈顺祥说:“我们通过精心策划的展览叙事,将版画作品置于历史语境中,还原创作背景,激发观众对民族救亡、社会变革与文化传承的思考。与此同时,我们注重展览的公共教育属性。未来,围绕本展将推出系列学术讲座、版画美育课程等,让藏品研究的成果真正‘活’起来,走进校园、家庭与生活。”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文/刘立超
受访单位供图
编辑/赵珊珊
二审/姚曼
三审/黄蔚
在线实盘配资炒股平台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